

精神病是由於大腦一些部分受損,引致腦細胞功能障礙,例如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失衡。腦細胞功能障礙表現出來的就是各種精神上的病徵,包括認知功能、思想、情緒、感官、行為、生理功能 (如睡眠、食慾) 的異常,及個人在生活上各方面表現的下降。
「藥物治療」主要是透過平衡腦部裡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,例如抗思覺失調的藥物,主要是透過調節腦內一種名為「多巴胺」的化學物質,從而抑制妄想的出現。一些藥物甚至可以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,例如抗抑鬱藥一方面加強腦細胞之間「血清素」的傳送,另一方面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「BDNF」 的腦神經生長因子,從而促進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。
常用的精神科藥物包括抗抑鬱藥、抗思覺失調藥物、情緒穩定劑、鎮靜劑和安眠藥、及老年癡呆症藥物等。然而,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實際上是不夠確切的。例如,用於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也可用於焦慮症;情緒穩定劑,包括鋰劑 (Lithium)以及一些最初發明用作治療腦癎症的藥物,是治療躁狂抑鬱症的主要藥物。但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亦發現除了可治療思覺失調之外,對躁狂抑鬱症亦有療效。
現今常用的抗抑鬱藥主要包括「三環抗抑鬱藥」(Tricyclics),「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」(SSRI),「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」(SNRI)等。
抑鬱症病發的原理,就是腦部掌管情緒、行為動機、記憶、睡眠及食慾的部位受損,而受損的其中一個途徑是身體過量「壓力荷爾蒙」對腦部的毒性所致。在這些腦部區域中,有數種化學物質在維持腦部正常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,其中包括「血清素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」等。可是,在受損的腦部區域中,血清素的傳送受阻,使患者的腦部不能正常運作。
抗抑鬱藥以兩種途徑治療抑鬱症。第一種就是直接加強各個腦細胞之間的血清素傳送。第二種就是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「BDNF」的腦神經生長因子,從而使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。壓力荷爾蒙阻礙了「BDNF」這種因子的產生,結果使腦細胞如缺水的植物根部一般逐漸枯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