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然變得火爆、嬲怒,四圍鬧人、掉爛物件,未必只是心情欠佳或脾氣差,有機會是「間歇暴怒症」(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)發作。精神科醫生表示,此病症多於10多歲開始發作,患者會因小事被觸怒,多被誤解「亂發脾氣、臭脾氣」,直至影響家庭、工作或人際關係才求醫。藥物治療、學習控制憤怒情緒、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,均有助改善病情。身邊人應避免與患者正面衝突或嘗試在患者最激動時講道理。
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陳秀芬表示,間歇暴怒症屬衝動控制障礙的類別,患者發病時,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可因小事發火,出現異於常人的反應,情況如火山爆發一樣亂發脾氣及狂鬧人,甚至做出一些非常衝動的行為。患者發火後,雖然會感到鬆一口氣,但同時會後悔、自責和內疚。
美國曾有研究指出,間歇暴怒症的發病率介乎3%至7%,主要與家族遺傳、腦部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失衡、兒時曾遭家庭暴力虐待等問題有關,也有些患者於家暴環境長大,在耳濡目染下作出同類行為。整體患者以男性較多,通常在10多歲青春期開始病發,常被人誤解為性格火爆、臭脾氣。
臨床上,間歇暴怒症的定義有兩大類,第一類為病情輕微但頻密發作,即過去3個月,每星期至少有2次發作,例如會因小事與別人吵架、鬧人,向人發脾氣;第二類為病發不頻密但情況嚴重,即過去12個月有至少3次大爆發,包括會出手傷人、傷害動物,或作出傷人恐嚇;損壞財物,例如打爛或掟走物件,「將屋企嘅衫褲鞋襪掟晒出街、推冧屋企部電視機」;或造成交通意外如鹵莽駕駛。
引起病發的事件,可能是別人曾承諾的事情無做好,或因朋友無聽電話、與朋友傾偈時對方不專心,或被別人拒絕某些請求等,都可令他們暴躁、憤怒的情緒一觸即發。
陳指,臨床上每年都有3至4宗比較嚴重的求診個案,包括患者因傷害他人、損壞財物而要負上法律責任,被有關方面轉介求醫。也有患者因病情影響與家人、同事之間的關係而求醫。曾有中年男子經常就子女管教問題與妻子發生爭拗,事無大小都容易發脾氣,其後情況轉差,一度出手打妻子,「將屋企嘢拎起手就掟去老婆度」,其妻有次更被椅子所傷,要報警處理,夫婦關係趨惡劣。
男子經社工轉介求診精神科,被診斷患上間歇暴怒症。原來病人自幼父母離異,父親有暴力傾向,他憶述發火時,謂好難控制自己、無法冷靜下來,對傷害家人一事感到很後悔,服用血清素藥物配合心理治療輔導,學習控制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技巧,病情獲明顯受控。
另有一名大學男生,平日性格溫柔和斯文,但當感到不受尊重、被人冒犯時,情緒便變得敏感,曾試過因致電朋友但對方無接聽電話,覺得不被尊重、感到嬲怒,然後打爛很多家中物件發洩。此情況每年都會出現幾次,包括將家人的衫褲丟掉,男生求診接受治療後,情緒有改善。
陳稱,間歇暴怒症患者發病時,身邊人要避免正面衝突,例如別要堅持講道理,否則只會火上加油。建議先緩和氣氛,讓當事人有空間先冷靜,雙方暫時分開一下,如離開現場環境。患者可飲杯凍水,冷靜下來,或進行一些可以放鬆負面情緒的事情,方法因人而異,有些人喜歡跑步出一身汗,有些人會玩樂器、聽音樂或繪畫,分散注意力,將怒火轉化去做一些不會傷害別人的事。
間歇暴怒症若不處理,情況可轉差,甚至增加患其他情緒病或問題的風險,例如抑鬱症、焦慮症、濫藥或酗酒問題等。現有藥物和心理輔導可治療有關病情,建議患者不要諱疾忌醫;若情況已發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,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,都應盡快求診。
【間歇暴怒症的症狀及表現】
●可以就小事、感到不被尊重或被人拒絕時病發 ●突然變得火爆、憤怒,容易與人吵架、狂鬧人或發脾氣 ●打爛或掟爛物件,或將家中物件「掟晒出街」 ●容易引發交通意外如鹵莽駕駛 ●嚴重會打人、傷害動物,或作出傷人恐嚇,帶來法律責任 ●發火後會覺得放鬆,但同時會感到後悔、內疚、自責 ●影響與伴侶、子女關係,有些人會因而離婚或失去工作
Comments